中文 |

超1.5万家企业入驻!深圳拥有市级文化产业园区71家

更新时间:2021-09-29

近日,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在官网发布了新一批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认定结果,其中,15家园区为新获认定,7家园区为重新核定通过,49家园区为原认定未到期保留称号,目前深圳共有71家园区获得“市级文化产业园区”称号,较2019年增加10家。

文化产业园区已逐步发展成为推动深圳市文化领域创新创业的综合载体和重要引擎,而新一批次文化产业园区的认定,进一步丰富和壮大了深圳文化产业园区市场主体、强化了产业发展空间保障。

新认定15家文化产业园区,入驻企业近1500家

本次新认定的15家园区分别为:南山区4家(天健创智中心、珠光文化科技产业服务基地、南山睿园、南头古城),宝安区4家(新桥影视产业基地、松岗琥珀文化产业园、大视界国际影视文体产业园、定军山电影科技产业园),罗湖4家(水贝壹号多功能珠宝展示交易产业园、IBC水贝珠宝商务中心、特力珠宝大厦、水贝银座大厦文化产业园),龙华1家(INPARK文化创意产业园),大鹏1家(国际婚博园)、龙岗1家(幸福珠宝文化创意产业园)。

新认定的15家园区分布在全市6个区,包括设计数字创意、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影视动漫、黄金珠宝等主题园区。据统计,新认定的15家文化产业园区,合计入驻企业近1500家,建筑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招商入驻率接近90%,年营收超过500亿元。

已到期(认定满5年)新核定通过的园区7家:中国(深圳)新媒体广告产业园、深圳大学城创意园、T6艺术区、李朗国际珠宝产业园、盐田国际创意港、雪仙丽文化创意产业园、坂田创意文化产业园。

反映出深圳文化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近年来,深圳在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以“坚持市场化导向、坚持政府扶持与规范引导并举、坚持开放合作的发展路径、坚持园区运营模式创新”为指导,大力推进产业集聚、空间集中的发展策略,建设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区,实现各区产业集聚特色并兼顾均衡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已成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引擎,也是深圳文化产业一张靓丽的名片。

目前,全市经认定公布的市级以上(含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达71家,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7家,省文化和旅游融合示范区2家,另有1家园区入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名录,4家园区入选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名录。

71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反映了深圳市“十四五”期间文化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园区业态门类包括创意设计、影视传媒、动漫游戏、珠宝首饰、工艺美术、新媒体及文化信息服务、文化软件、文化旅游等,基本涵盖了深圳市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主打不同领域的园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横向纵向资源有效整合,形成规模效应,共同推动深圳成为创新创意引领潮流、文化科技特色鲜明、文化形象开放时尚、文化产业充满活力的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

据粗略统计71家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入驻企业超过1.5万家,就业人数超过20万人,合计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实现税收超过200亿元,已成为推动我市文化领域创新创业的综合载体和重要引擎,产业集聚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对产业的支撑和示范带动效应日益凸显,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推动我市文化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重要载体。

此外,园区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带动了周边交通、环境条件的改善,丰富了片区及社区文化生活,带动周边品质整体跃升,不少园区已成为所属街道乃至全区、全市的文化名片,成为区域文化消费的热点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坚持政府扶持与规范引导并举

据了解,目前深圳文化产业园区80%以上比例为民营资本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在产业园区主题规划、投资建设、招商引企、运营管理等方面坚持市场化,尊重市场规律作用,调动了市场主体投入产业园区建设的积极性。

市场化的投资建设主体,为园区建设发展提供了多元的资金来源和产业发展资源。市场化的运营管理机制,则保证了运营管理的灵活、高效,以及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反应能力,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运营管理思路。市场化的发展模式,保证了园区在产业定位方面贴近市场需求、经受市场检验,顺应市场的发展变化。

深圳较早提出了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的目标,市、区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这其中也包含了对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支持举措。

比如,市级专项资金对入驻文化产业园区的中小微文化企业提供办公用房租金补贴。部分区级专项资金对园区建设给予补贴,对认定为各级文化产业园区按档次给予一次性奖励等。在支持园区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对园区的引导和规范管理。

深圳早在2008年就出台了《深圳市鼓励三旧改造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若干措施(试行)》,支持和引导企业通过收购、升级改造旧城区、旧村、旧工业区等方式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在规范管理方面,出台了《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逐步建立了全市文化产业园区分级认定管理制度。2020年出台的《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办法》进一步加大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运营的奖励和资助,主要包括:对入驻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的中小微文化企业给予3年最高50%比例房租补贴;对获认定为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给予一次性最高300万元奖励;对年度运营考核优良的园区按等次给予最高50万元一次性奖励(目前正研究起草考核评估办法,计划年底前推出);对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给予30%比例最高100万元资助;对参加文博会获评优秀分会场的按等次给予最高一次性50万元奖励。

坚持开放合作的发展路径

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深圳始终坚持包容开放的发展思路,注重加强与国内国际各方的合作,多角度、宽领域对接资本、专业人才、文化资源以及市场开拓等产业发展相关要素资源。特别是借助文博会的平台,广泛对接国内外产业要素资源,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相关的各方合作,有效促进园区产业资源整合对接,扩大园区品牌影响力,助推园区产业转型升级。

在对接国内产业资源的同时,有些园区还积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对接海外优质产业资源。2015年以来, F518文化产业园等园区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等地成功互建国际创意产业孵化中心,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合作和产业资源要素对接,有效地促进创意资源的跨国整合,为文化产业“走出去、请进来”作出了积极探索。

坚持园区运营模式创新

深圳积极推动园区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单纯提供硬件设施向提供金融、产业、人才对接等软性服务转变,从拼租金价格的低水平竞争向拼产业生态的高水平竞争合作转变。实现了从“集聚”到“聚合”再到“聚变”的转型升级,园区的集聚效应和孵化功能日趋明显。

其中,灵狮集团探索“创新+创业+创客”全产业链园区运营的独特模式——灵狮4.0园区模式;大学城创意园探索针对初创文化企业的全链条式的双创孵化模式;新媒体广告创意园通过构建完善的园区入驻企业动态考核和入驻企业退出机制,成为国内单位面积产出最高的园区之一;天安云谷积极打造智慧园区,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贴身服务,打造优质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