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皇城之下,老胡同的新生 北京东城区旧鼓楼大街

更新时间:2024-05-30

640

说到北京胡同,就会想到老舍,他生长在北京,爱那里的一草一木、每一条胡同。北京的胡同,不仅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衢道,更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所。

项目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紧贴北京市中轴线,南侧靠近钟鼓楼,北临北护城河,西侧即为旧鼓楼大街,是北京市重点保护的核心历史街区。区内四合院密集,胡同纵横交错,充满了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

在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发展一直注重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视察前门东区工作时指出,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项目遵循政策指引,在城市更新设计中,尊重城市的历史延续性和整体性,厚植胡同文化及人文精神。项目由北京钟鼓楼龙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建筑主体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设计,山水比德进行景观修复设计,多方共同秉承“织补城市”理念,保留传统胡同格局和风貌,缝合织补老城与新城之间,自然与人工、传统与现代要素之间的碎片,打造首都北京首个精细化资源型传统民居群落。

游走在北京的胡同里,犹如进入了一条条时空穿梭的秘道。从13世纪至今,几百年来北京人的生活演变,点点滴滴地渗透进灰色的砖瓦中。北京胡同上千条,乍一看都差不多,灰墙灰瓦,窄窄长长,但实际上各有各的特色,每条胡同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故事。

项目位于北京的核心历史街区,区内的中绦胡同、玉阁胡同、国旺胡同的形成时间都可追溯到明清时期。团队跟随胡同进入历史深处,试图召回千年古城北京的生活律动,爬梳当代首都的时代脉搏,嬗变一种充满悦动的生活场景。

640 (2)

漫长的历史折叠进窄小弯曲的胡同,空间变得混沌,边界日渐消失;加之北京城市化发展飞速,城市轮廓和面貌日新月异,如何在恢复胡同街区风貌的基础上,将其与现代城市融合成为创意园区,这是团队的考验。

梳理胡同的历史、文化、空间,项目以三段南北向、八条东西向胡同和八处空间为筋骨,将中国传统文人雅士生活场景寓入胡同之中,以缝合、织补手法,融合城市发展,更新胡同风貌。

首都北京日新月异,胡同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节奏,保留了独特的风貌,传统胡同与现代城市之间的割裂越来越深。项目以缝合手法,协调新旧城区之间的融合,通过新置片区内的公共基础设施,衔接胡同与都市的交接面,营建一种充满人性化的公共场域。

项目的西侧是热闹的旧鼓楼大街,街上车水马龙,喧嚣热闹。种植高大茂密的国槐作为屏障,缝合了古朴的胡同和热闹的城市商业街区,让老胡同与城市新风貌相得益彰。场地也宛如置身繁华都市的壶中天地,潇洒自如。

640 (1)

城市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延续性,项目团队研究地块内建筑的历史沿革,将有历史痕迹、留存现状的建筑、景观植物作为基础元素,对胡同进行织补,完善城市界面,营造公共空间

青砖灰瓦是老胡同的底色。团队踏遍北京大小胡同,对地砖铺设样式进行对比研究,结合每条胡同的主题,精心设计铺装细节和纹样组合,并应用传统材料与施工工艺,创新技术、材料,还原北京胡同风貌。

除了标志性的青砖,胡同里还有不少植物,它们是胡同的常住“居民”。项目梳理胡同传统景观元素,寻找符合胡同、四合院肌理的绿植系统,将国槐、元宝枫、西府海棠、玉兰、紫薇、丁香、石榴 、枣树、樱花、碧竹、银杏八种胡同“友邻”,植入不同主题的胡同中,为胡同增香添色。

胡同里植物的栽植也有讲究。在狭窄的胡同中,植物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只要有缝隙,就能顽强生长。项目“学习”了这种看似随意,实则蕴含生活智慧的手法,见缝插绿,随形就势,以绿植妆点胡同,让游走在其间的人能随时感受到四时的变化,体验花果的乐趣和惊喜。

微信图片_20240530093654

传统胡同受制于空间的局限,缺乏可供民众聚集放松的公共场所。项目整合有限的空间资源,统筹历史文化、公共服务、生活节奏,重构一种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新型社区环境。

胡同里的葱郁古槐,历经了上百年风雨,是胡同里的一位老者。它静默地观看着胡同里的一切,风的起止,日的升落,时间的更迭都在此上演。围绕古槐打造出一个空旷的草坪空间,放置石凳,居民可以上草坪打滚晒太阳,随时放松发发呆,感受胡同里的悠闲慢时光。